一、基本情况
黑龙江大学国别和区域研究院(简称研究院)成立于2022年6月,是由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区域国别学院)管理的一个校级跨学科交叉研究基地。研究院立足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特别是依托学院英、法、德、西、日、朝、阿等7个语种的区域国别学研究力量,并整合校内世界史、政治学等多学科资源,重点对美国、欧盟、东北亚、中东以及俄罗斯等区域国别开展全方位综合性研究。研究院不设行政级别,由黑龙江省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吴承义教授担任院长,下设区域国别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世界主要国家对俄战略认知研究中心、跨大西洋研究中心、东北亚研究中心、中阿文明交流互鉴研究中心,目前拥有20余名科研人员,其中博导4人,硕导9人。
二、建设目标
研究院以“团队建设、制度建设、内涵建设、特色建设”为核心抓手,以“资政咨商”为服务使命,以课题制、学术会议、论坛和沙龙等为主要形式,着力提高研究质量,推进成果利用,为政府和社会各类主体提供政策咨询、风险评估等智力服务,努力建设一个“有内涵、有水平、有作为、有特色、有影响”的高水平学术平台,助力国家向北开放战略、“一带一路”建设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三、方向与领域
方向1:理论与方法研究。重点研究国外区域研究史、中国区域国别研究史及中国特色理论、区域国别学方法论、区域国别学理论方法实践应用、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与学科构建。
方向2:世界主要国家对俄战略认知研究。重点研究学院7个语种覆盖的欧美、拉美、东北亚和中东等地区20个左右具有代表性的主要国家的政界、学界、智库和媒体等各界对俄罗斯的战略认知。
方向3:跨大西洋研究。重点研究美国、法国、德国、欧盟以及阿根廷、墨西哥等跨大西洋区域国别的政治、经济、外交等领域的重大历史与现实问题。
方向4:东北亚研究。重点开展日本、韩国、朝鲜等东北亚国家政治、经济、外交、安全,各国经贸关系、安全关系和战略关系,以及地区一体化等专题研究。
方向5:中阿文明交流互鉴。重点研究中国与沙特、埃及、阿联酋、卡塔尔等主要阿拉伯国家交流合作中的重大历史与现实问题。
四、特色优势
一是多语种、多国别研究协调联动,开展跨学科交叉融合研究。
二是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结合,为服务对象提供高质量对策咨询建议。
三是拥有《外语学刊》和《区域国别学年鉴》等高水平学术发表(出版)阵地。
四是拥有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法国、日本、韩国、埃及、阿尔及利亚等国高校的国际合作渠道。
五是利用学院独特的多语种资源优势,将“世界主要国家对俄战略认知研究”做实做强,为我校俄罗斯研究增添“国际化视角”,形成俄罗斯研究的“黑大特色”。
四、贡献与影响力
一是智库研究取得可喜突破。服务中央及地方初见成效。据不完全统计,仅2024年研究院就有33篇研究报告被中央(10篇)和省级(23篇)部门采用。涉俄研究也取得较好成绩。以2024年为例,成功申报省专业技术领军人才梯队“区域国别综合研究”(世界主要国家对俄战略认知);申获省社科智库重点项目1项(涉俄);报送《俄罗斯简报》12期;第一版《涉俄研究专家信息库》《涉俄研究机构信息库》分别搜集整理了50名专家和40个机构;新增“世界看俄罗斯”综合数据库,被纳入东北亚语言文化数字融合与信息安全实验室科研平台。
二是学术交流和共同体建设影响积极。近年来,我校与兄弟高校共同倡议成立高校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及学科建设联盟(高盟)、中国区域国别学共同体、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区域国别学二级学会等国内高端学科学术组织,由吴承义教授带领的研究院在其中发挥了积极协调作用。研究院还加入高盟“学科建设指导委员会”,作为高盟“中国区域别学50人论坛”创始成员协办了首届论坛(2022年11月);与《外语学刊》编辑部在黑河共同承办“首届全国区域国别学学术刊物主编高层论坛”(2023年7月);邀请知名校外专家来校开展区域国别研究学术讲座10余场次;主办 “中国欧洲学会德国研究分会第18届年会”(2024年9月)等全国性学术会议;承办《中国区域国别学年鉴》编辑部(北方),并完成《区域国别学年鉴》(2023)和《区域国别学年鉴》(2024)的编纂工作。